
李思遜告知紫牛新聞記者:「媽媽等我考試完畢後,表明要去醫院治病,其時爸爸也核酸陽性了,我就陪著媽媽去。當我看到病歷單時,才知道媽媽患的是宮頸癌,其時我很震驚,本來媽媽為了讓我安心考試竟然隱瞞了病況。」 周教師住院期間,內疚的李思遜一向陪著,「我考研的時分,是媽媽的陪同給了我力量,現在輪到我支持媽媽了,我要給她決心戰勝病魔!」周教師欣慰地對記者說:「我在做手術前很嚴重,兒子忙前忙後照料我,還開導我,鼓舞我要勇敢地與病魔戰鬥。」 2023年1月9日,周教師承受了宮頸癌手術,手術十分成功,「媽媽切除了整個子宮後癌細胞並沒有擴散,不需要化療和放療,只需定期復查就行了。」李思遜說,這個成果讓他暫時松了一口氣。 李思遜告知記者,媽媽手術完畢後,自己一邊照料媽媽,一邊焦灼地等待初試成績。媽媽的身體還在康復,李思遜一向在家陪同媽媽,「等她病況穩定了,我就去了北京。」2月21日,初試成績出來,他考了398分,專業排名第7,順利進入了北京大學的復試。 李思遜說,在北京預備復試時,心理壓力很大,自己初試專業排名第七,不是十分靠前,所以仍是很嚴重,心裏患得患失,加上憂慮媽媽的病況,精神上一時刻緩不過來,常常睡不著覺。李思遜就把自己的狀況通過視頻電話告知了媽媽。為了給兒子樹立決心,原本在家休養的周教師專門選在兒子復試前一天來到北京看望,「想給兒子一些鼓舞,告知他媽媽會一向在身邊支持他。」 爸爸媽媽通過視頻鼓舞兒子 李思遜說,那段時刻北京大學恰巧實行了校友及親朋可預定入校的準則,他就帶著媽媽逛了逛北大學校。他給媽媽敘述了備考的進程,周教師當著兒子的面哭了起來,李思遜也鼻子一酸,「我碰到許多事都很堅強,唯獨在媽媽面前很軟弱。」 母子倆在北大門口的合影 在媽媽的鼓舞下,李思遜安靜了下來,第二天充滿決心地參加了復試。由於周教師急著要回醫院復查,所以兒子復試當天她就坐上了回家的高鐵。參加完復試的李思遜出了考場就把考試的狀況發信息告知了媽媽。其時還在回家路上的周教師激動萬分,「兒子和我說,考官都沖他笑,還笑瞇瞇地點頭。他自我感覺很好,估計能考上。」此時,周教師也松了一口氣。 在一家人的期待中,3月31日上午,李思遜查到了自己的擬選取信息,「瞬間感到渾身輕松,下面可以全心全意地陪同媽媽了。」 首次考研離北大復試線差兩分 「二戰」北大終於上岸 李思遜是湖南長沙人,母親周教師是有34年教齡的小學語文教師,父親是名畫家。2021年6月,李思遜從北京體育大學英語專業結業。他不是體育生,但受身邊教師同學的影響,有了想考體育專業碩士研究生的主意。「我和媽媽是高中校友,我們就讀的高中每年有許多學生考上清華和北大,所以我心中也一向有一個北大夢。」

李思遜說,其實上一年考研是他「二戰」北大了,「本科結業後,我一個人留在北京備考北大。第一次考了378分,離復試線差了兩分,兩分僅僅一道選擇題的分數,所以我不想拋棄,又考了一年。」 李思遜在備戰考研 2022年,在家人和親朋的鼓舞下,李思遜決定回到老家長沙備考。他給自己定了一個方針,要用一張「北大紅」的選取通知書讓家人高興。「那段時刻清晨都在學習,有時分會學到天亮。我製定了詳細的學習方案,有時分也會由於當天效率不高沒有完成方案而自我否定。」李思遜說,在自己考研的進程裏,媽媽的照料給了他許多力量,「白天我會去圖書館,到深夜才回家,到家時,總能看到客廳桌子上有媽媽泡的熱牛奶或者熱茶,登時感覺心裏暖洋洋的。」